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戲劇

關燈
文學的意義,有嚴肅的悲劇,也有市井的喜劇。悲劇是為了喚起人性,避免再有悲劇。喜劇是為了帶給人們歡樂,讓人們少些憂傷。好的網文本身是快樂的,寫手是快樂的,所以讀者也是快樂的。當文字做到這一點,他就是文學。

享受寫作,享受閱讀,享受思考。生活不只是營營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生活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真正快樂。在平靜的夕陽下,看著書和落日。

白發漁樵,江渚上。

========

說起來考慮時代的局限

我已經比歷史上半數人活的長了

風吹雨打去,看透生平

倒有一種雨後青天的平靜

=========

網文常可以在舊文學裏尋找營養,老舍的京味,茅盾的滬語。

填充到字裏行間,就是底蘊。

==========

人生憂患讀書時。

想得多了。別人覺得你煩,自己也覺得無趣。

======

留點文字,做點事情。

至少可以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

========

思維的世界浩浩蕩蕩,沒想得什麽好處,而在於個人融入大海時,獲得的那份充實的存在。

===========

天地生人,歸於本心。我的心並不純粹。既不純於欲,也不純於情,其實也不純於道。混混厄厄,於世同光。

必先誠於心,而後可不負此生

==========

老夫生平,不服說教,不違本心,不拜物欲,但求自在。

==========

唯物主義直面本心,到最後除了修身養性,其他盡都只是一個空。

======================

欲成非常之事,必成非常之人。

為學者,首重慎獨。

不為他見,不為物欲,只為自己理性看到的未來,只為本心感受的真實,只為死而無憾

=======

原想著混著混著,這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只是看看自己的本心,想著就這麽無意義的死了。你的本心,真的甘心嗎?

明知若堅持什麽長路,七勞八苦,學點東西就能讓人掉幾層皮?

然後千言萬語歸於一句話

死於塵埃,心實不甘。

=========

一如玄奘孤身行走於沙漠。

我知道的自己,我知道的信念,我知道的真理,我知道的正義。

舉世非之,我獨行。

早已習慣。

========

當死亡終至,閉目之時,終究煙消雲散,一切都是虛無。死於佛經裏的玄奘,未必就不是一種超脫。

==================

人所堅持的東西,恩怨情仇榮辱,在永恒的真實面前,都不過一眼雲煙。玄奘江流,或許是他一生追索的起點,又或者這個世界的真實,本就是如此。

=========

如果無意義的工作,無意義的生活,再無意義的死掉。那這樣的生活本身,其實也是毫無意義的。

==========

我不信宗教,僅僅是因為無法證明神的存在。若真有永恒天堂,怎麽可能不信宗教。

========

當玄奘閉目的時候,不管有沒有成佛,他的心,都獲得了平靜。

============

在這個社會,我這種人才足以自養,有大把時間悠悠的看書,其實也懶得做無聊的事情,也不想卷入滾滾紅塵,倒和玄奘差不多了。

那青燈下古佛的微笑,又何以在乎城外青皮的嘶鳴。

歲月洗滌下的平靜,原不在乎神佛是否真的存在。

==========

按說這個年紀要認命,然則命是什麽?

看著自己無意義的死去?

所以一把年紀想著保養,想著運動,想著學習,越老越怕死。

===========

人年紀越大越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有限。

十年間能學會兩三學科就足矣。

COURSERA其實近於職業教程,而MITOPEN,則近於理論課程,只是英語又版權教材,普及不廣。

其實有高中英語基本,點著金山詞霸就能看大多英語網頁。混過英語學校和看熟了美劇,倒對信心有加分,一個孔雀翎的故事。

我估摸著統籌規劃。三五年間把英語讀混到八九成,估計是可以的,但聽就只有三四分,寫的機會太少,基本不熟,說就基本不大可能,要說標準基本這輩子可能不大。

不過我對英語的需求主要也是對信息的快速吸收而已。主要是通過網絡。

三五年間,把經濟混到讀懂大局,生物混到看懂最新醫療長生技術進步,信息混到夠在小城吃飯,就於願足矣。

AIM LESS,MISS LESS。其實目標多了,自己就先沒了信心。

======

其實對很多東西都有興趣,比如文人三件套,文學,歷史,哲學,這些書實在翻了不少。不過這種書大而泛之,其實對個人生活用處不大,最多拿來做寫作素材。這類書的特點是容易入手,相對有趣,其實看起來和網絡小說差不多,有深度一點。

==============

林達寫於美國的書說明了新移民的生活艱難,不是歐美的文憑根本沒用。慕課也許接受性更大。

==============

三五年後的事情,誰知道如何,世間之事萬變。

=========

曾文正家書裏寫道:年紀漸長,諸事漸繁,而讀書漸少。

所以清靜世界,懶得參與社會覆雜又麻煩的事情,也好多點悠閑看閑書。

寧可清閑少事看雜書,也不想遛狗跑馬到處甩,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我這種了。

===========

人能做的事情,腦子有限,時間也有限,什麽數學,法律,你就是記下來了,又能多久不忘。

一把年紀,就是讀個學位出來,也沒單位要了。

所以,大把的人命運都是去大城市裏混個工廠或者打工,然後帶點閱歷和資金回老家開點小超市,小面店,小五金店,小文具店。

零零散散。

無非就是個成本的問題。當3D打印機成本低到一定程度,3D個性定制產品就會像覆印店一樣到處都是。就如平面畫圖會一些,就算混不出技術員,去覆印店總夠的。

也就混個飯吃。

說到底,想什麽大企業,長久意義都是癡人說夢。

我等,也只是生存生活而已

===========

在這個市井艱難的日覆一日,文學就成了一種寄托,也是必然

說到底,做著不安分的夢,做不了老實上班的工。

只因多了思想,難免有些懷抱希望。

作為一個純粹的理性人,總想著自己的腦子價值最大化

或者說,閱書千卷,不過是尋求一個答案

============

文學的影視劇,一半抗戰,剩下都市,反腐,和歷史三分。

其實事情千篇一律,無非那些人性的模板。

作為小市民生活在這個社會,其實戰戰兢兢。個人渺小的力量在社會面前是如此無力。

========

有的人市井喧嘩,也是一輩子。

========

總想著每天做點有意義的事情,至少讀點有意義的書。

==========

“那些看清現實,有能力行走世界,卻留在國內,不改初衷,默默做著實事的知識分子,是這個時代民族真正的脊梁。”

曾經聽過這麽一句話。

逃避出國的,撈一把就跑得,醉生夢死的各種人。

相對的來,默默為提高整體生產力做事的人,才是致力於可見的未來。

就這點來說,這句話是可以這麽解釋的。

=========

有一本叫《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人類學歷史書,獲得98年的普利策獎。

說到底人類的延續只是基因的傳遞,而在基因的角度,一切意義都會重構。

方言,英語,古漢語,編程語言,人文語言,數學語言,本身是一套編碼體系,背後有一套自己的邏輯。

不同的邏輯之間水火不容。

======

作為一個理性人本能的期望更深入真實的編碼世界。

無論是作為寫手還是讀者。

不想被約束思維。

只是時間有限,腦子也有限。

凡夫俗子卻渴望超脫理性,終究是千難萬難,癡人說夢。

=========

說到底,每一天都離死近一天。

只是想自己每天死的有意義。

=========

按說生活的流程,讀書讀個一本,出來找個大企業,結婚上班老去,這輩子簡單也就過了。

只是命運不給我自己的機會。

在學校一切有安排有督促,而作為自學,而難免要自制自律,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

亦是無可奈何,不得不糾結,探索,思考。

給自己找條出路。

只是走著走著就跑題了。就好比一個人跑出村子,越跑越遠,最多都離開了地球。

=============

任何事情要做好,都要付出心力。就說網文吧,想不斷更上潮流,就要不斷跟進新的文化。早五年的網文裏,就沒有什麽直播,王者農藥,捍衛者聯盟之類的元素。甚至一些新的動漫,新番,網紅,梗,你都不一定跟得上,因為寫手年紀不斷變大,但看網文的讀者主體永遠是前仆後繼的年輕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

========

說起來網文裏的架空歷史,其實骨子裏都是同一套價值觀,國家大義,民粹主義。無形中的影響。

=====

閑來看雜書,以講故事的技巧編織出來打發時間,能不能攥錢難說,至少算是做點覺得有趣的事情。

==========

既無欲求,自然也就獲得自在平靜,觀看人來人往,如同看戲。

======

黑面包配苦咖啡,猶如列寧在監獄,思想的無限,哲人的存在。

=============

最保守的想,混個coursera畫圖的證,也能基本生活。

其實認真生活的,路子總是有的

===========

我讀書的時候,就喜歡聽各種講座,各種感興趣的選修。還想過去北大旁聽幾年。所以coursera這種東西對我來說實在是福音,尤其是有免費旁聽的選項。雖然大多只是基礎,但有三大好處,第一講的清楚簡單,第二往往老師會介紹最新的學科進步,第三老師可以回答問題。據說還有學生因為學coursera跟導師搞好關系,申請到留學全獎的。

零零總總,諸如商業,數據,營銷,經濟一個系統,電子,程序,設計一個系統,刑法,哲學,社會和心理一個系統,化學,生物和醫療又一個系統,基本上我感興趣的領域都點了。尤其單個學科每個星期課不多。基本就好當於幾個月的脫產大學。

有的人才以精,有的人才以廣,大概我就屬於那種觀其大略,好奇心十足的那種,基本上不管是寫嚴肅歷史,如陜西坑,還是工作生活的各種理論需要。又或者單純的好奇。

倒有些抱怨不能在coursera上學到更精深的知識了。

============

世界建模基礎於心中,再加上各種書本填充。

雖然前路渺茫,但總算有了一二信心。

=========

常有西方經濟學解釋不了天朝的說法,其實經濟學設定理性人,但現實裏人是感性,很多行為受風俗,情感,心理,文化,制度等影響,理解了這個前提,就會解釋為什麽西方經濟學會在某些方面失效。

曼昆說經濟學不是為了給政策背書,而是為了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

排除可能永遠學不懂的高深數學,其實經濟學作為一種思維模型,可以很簡潔的理解我們的社會的一種思路。

其實倒很接近曾國藩到李鴻章一脈相承的實幹之學,相當有趣

諸如天涯之類的地方,經常有人發帖,看病啦,打官司啦,城建啦,拆遷啦,小超市,小飯店,小服裝店,小淘寶店,各種信息如同手繪的草圖,又或者各種歷史或者小說,若以某種工具統一,就可能形成一個整體概念。可以小吃小店的下裏巴人,也可以天則雙周的陽春白雪。



===========

民國不只是有梁啟超,白嘉軒,白景琦,還有無數的黑娃,祥子,孔已己,阿Q,閏土。

正如這個時代不只是有北上廣的杜拉拉們,還有無數的廠妹,夥計,小二,散布於各個行業。

在可見的未來,大學生都不會超過總人口的一半。

剩下的這些年輕人,在就業和生存壓力下,何以取舍,何以努力,何以掙紮?

其實城市都是大同小異,故事也是差不多的相近。

===========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林毅夫首發聲:學問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個觀點我是讚成的。因為正如汪寧先生在《公民經濟學譯叢》總序中所言:“在市場經濟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經濟人。經濟學不是而三叔信任的商量或者也新加的密室謀劃,經濟學是經國利民之學,關系到每個人的利益乃至身家性命,是公共性的知識。”主流經濟學為什麽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就在於它們的研究範式出了問題:主流經濟學的簡化模型並不能恰當地描述真實的經濟現象無論是“女王之問”還是哈耶克質疑,主流經濟學家都已經無言以對。經濟學不考慮你的口號或是夢想,經濟學只是關註你的行動和動機。任何一種經濟理論如果在真實的經濟社會中找不到根基,那麽這個理論不是玄學就是謊言。

其實,林毅夫的”新結構“理論一不是新鮮玩意兒,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盡管如此,”新結構“理論在新經濟時代還是有用武之地,至少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轉型升級還是可以借鑒的一種理論。問題是,一種理論不能止步於面上的表述而回避內部斷層的剖析。也就是我說的經濟理論要經得起“斷層掃描(CT)”。例如,林毅夫關於發展的稟賦和內生動力內涵和外延的解析基本上還是缺乏層次性和系統性的。從前有費孝通的“鄉村調查”,現在鮮有經濟學家“走街串巷”。真實的中國經濟社會是怎樣的,大概沒有人說得清。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講的都是那個時代的事實,是那個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矛盾的歷史總結。這並不代表馬克思觀點全都適用於今天新經濟時代。“放之四海而皆準”或者能夠“永恒不變”之類的話都是中國人自個講的馬克思本人從未如此放言。馬克思已經預見到資本家對機器技術的日益依賴,但是我們如果責備馬克思為什麽沒有預見到互聯網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變革,那就有點不講情理了。縱觀《資本論》全部手稿可見,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始終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摳字眼”倒是中國許多馬經學者經久不變的研究範式,到頭來只會是自個鉆進了“八卦陣”。其實少數西方學者也不例外。俄羅斯經濟大學的卡波夫說:“不是沒有人看不出問題,而是不能說”大概這才是問題的所在(例如馬克思的W=C+V+M是不是在新經濟時代發生了演化等等)。

晚年的格林斯潘在《動蕩的世界》一書的扉頁直言:“我只想做大多數經濟學家從沒做過的事情,檢驗一下我的理論在現實世界中是否真的行得通。”這大概也應該是所有經濟學研究者應該做的事情。

===========

難免想起太祖早年的各種社會調查,脫離了蘇聯模式的不切國情,而找到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真正可行道路。

==============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覆。

大數據統計和社會調查技巧,都是可用的實踐。

===========

有什麽用呢,我想來想去,只想到一點,至少可以用來碼字。。。。

========

從廣義上說,文學上對時代裏小人物真實命運的關註,是他永恒的生命力源頭

===========

從思維的角度,不管文科和理科,形成一種廣泛的概念,大約可以算是一種擴大的常識教育,只是要完成這個過程,需要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僅僅是因為一種認知的本能吧

作為科學素養,人文素養或者哲學素養,大概近於素質教育的本質。

=============

不管哪朝哪代,什麽表現形式,文學表達的都是一樣的故事。

土豆的“莫欺少年窮。”祥子的拉車夢想,沒有嫁妝的英國姑娘簡愛,不願意世代作莊戶的黑娃。

不同環境下,人的處境,人的心理,人的互動。

說到底,人身處的環境,也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

所謂社會,你一出生就在社會,又何時脫離過?

人的文化,人的行為,人的思維,人的欲望,人的恐懼,交雜到一起。

千奇百怪眾生相。

不是一小部分具體的人,而是在無數圈子裏重覆的人性。

不同人,不同的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法,形成的行為,形成的規則。

我們生活的小區,學校,城市,各種具體的人,行為,和生活。

倒有些太上忘情,無欲則剛的感覺。

俯視整個世界,倒有“文學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的感覺。

=========

人難免是經濟圈的一個棋子。

但做技術的棋子卻可以改變世界的本質。

=======

作為一個棋子,總是跳不出一個固有的棋局。

如同束縛的命運。

就如同這個城市裏無數的車子,路就這麽小,小區就這麽點大,哪停得下這麽多車。

還不如騎單車自在。

至少心中有地圖,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城市裏,不再悵然,不再恐懼,不再憂傷。

僅此而已。

就好比一個游戲,你照著設定走,無論輸贏,都已經輸了。

跳出棋盤,看著自己,社會,人心,文化,意識,時代。

輸贏本身,已經不重要了。

大道無常少人修,據說現在終南山還有很多隱士,食五谷,飲清泉,日練五氣,吞吐日月。

其實修煉可以無處不在,又何必在深山?

在城市裏做個技術宅,未嘗不是一種修煉

=========

文學和音樂的極限,都在尋找自我,超越世界。

雖然音樂改變不了現實,可沒有音樂,生活會多麽乏味。

畢竟人類是有理性的高級生物。(雖然依舊無法擺脫動物性的生理束縛,無論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

==========

人讀書,要麽為愉悅,要麽為實用。

我卻是為了完美。

我心中有一個追問,想尋找答案,有一個框架,想在有生之年填滿它。

現成的學科,叫認知科學,據說是大數據後下一個要火的學科,追問的是心智的本智,佛家的真實,道家的真我之類的東西。

哲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6大學科整合在一起,研究“在認識過程中信息是如何傳遞的”,這個研究計劃的結果產生了一個新興學科——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的發展首先在原來的6個支撐學科內部產生了6個新的發展方向,這就是心智哲學、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或稱語言與認知)、認知人類學(或稱文化、進化與認知)、人工智能和認知神經科學。這6個新興學科是認知,科學的6大學科分支。這6個支撐學科之間互相交叉,又產生出11個新興交叉學科:①控制論;②神經語言學;③神經心理學;④認知過程仿真;⑤計算語言學;⑥心理語言學;⑦心理哲學⑧語言哲學;⑨人類學語言學;⑩認知人類學;(11)腦進化。

雖然看的不少,但其實能用的也就碼農技術。

意識本質也是生物上實現克隆後長生唯一的技術障礙。

既是真實,也是永恒。

===========

人生憂患讀書始。那麽多有趣的書,一看起來睡覺都不舍得,哪舍得把時間和精力浪費...

最近看了一些年代劇。《大軍閥》和《辛亥革命》,大時代裏蕓蕓眾生沈浮。

放民國,大概也就是個腐朽小文人吧

如果我重生到民國,大概也就學還珠樓主,連胡適都不敢學,不用說魯迅了,30年後以後就跑香港,學金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